2025年,德州大运河适宜河段将实现旅游通航!

搜狐焦点-德州 2022-01-13 08:03:3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5年,德州大运河适宜河段将实现旅游通航!

从市发改委获悉,为扎实推进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将德州打造成为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优秀城市,助推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我市制定了《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方案从目标、空间布局、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动运河文化创新发展、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近期目标(2021—2025年)

大运河(德州段)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显著改善,现场标识、展示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一批阐释水平高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陈列馆或展示馆。主河道正常来水年份保持全年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建立,重大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运河建设成效显著,流域治理工程、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核心监控区内不符合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得到有效控制,运河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塑造德州运河品牌。权责明确的大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机制和平台基本建成并运行良好。

中远期目标(2026—2035年)

大运河(德州段)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旅游通航河段进一步增加,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整体系统保护,现代化展示体系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形成主客共享、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远景目标(2050年)

全面建成彰显德州风采的大运河文化带,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综合效益充分显现,大运河成为宣传德州形象、展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划分核心区和拓展区

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一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三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并根据大运河文化影响力,以大运河(德州段)主河道为基础,统筹考虑遗产资源分布,合理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和拓展区。 

大运河主河道流经的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3个县区,包含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是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主要空间,也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关键区域。

完善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实施运河文化遗存和文物普查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运河考古调查、发掘及认定,开展文物、考古、历史等专题研究。实施大运河遗产德州段保护规划,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加强动态调整。实施环境风貌综合整治,完善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设施,设立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标识系统。完善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保护体系。建立大运河(德州段)重要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

开展文物抢救修复需求普查,进行定级鉴定和建档登记,分批分类开展抢救修复。实施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

实施重点遗址遗迹组团式保护工程,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漕运文化主题公园。建成一批具备开放条件的遗址遗迹展示区。启动一批考古研究重大项目,全面开展系统严格的考古挖掘。

建设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和专题性体验博物馆。建立大运河标识系统。

积极建设非遗展示载体

加大对运河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地方戏曲、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深入挖掘各县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创建一批高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打造非遗活态博物馆。振兴运河美食文化产业,大力扶持德州扒鸡等高知名度、高产业化的传统运河美食。

积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主题街区、民俗村落、非遗特色小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社区、街区。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建设传习所、展示体验馆等设施,完善非遗代际传承发展机制,鼓励非遗进校园,联合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培养。加强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水平。

高标准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   

高标准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实施大运河风貌修复、还原。做好遗址遗迹与周边历史风貌整体还原,探索建立运河文化遗产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管控清单。

以大运河德城城区段为核心,以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支撑,着力做好空间肌理梳理、文物古迹普查、历史文化挖掘等工作。

推广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减少周边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对视觉景观的干扰破坏。

建设大运河漕运文化主题公园    

加强大运河(德州段)文化资源普查,整合运河民间文献、文化旅游、民俗、水利工程枢纽等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实施大运河(德州段)遗址遗产历史重现工程,建设大运河漕运文化主题公园。加快重点和特色博物馆建设,谋划德州市大运河博物馆群建设,形成综合博物馆展示体系。

推进运河文化元素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企业。鼓励大运河(德州段)各类学校开发建设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加强运河文化教育传承。

实施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展示工程。深化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合作,携手打造“千年运河”、“鲁风运河”品牌。

稳妥推进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实施必要的河道疏浚、边坡护岸处理、碍航设施改造等,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用水,在南运河德州城区段稳妥推进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并逐步拓展旅游通航范围。加强卫运河、南运河等关键河道除险加固。

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大运河利用段岸线管护提升保护工作。。严防沿岸工业和地产项目过度开发,依法取缔不符合要求的产业、设施,合理安排取排水口等。

建设大运河(德州段)绿色生态走廊    

建设大运河(德州段)绿色生态廊道,强化运河绿道、步游道、骑行道以及滨水绿地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在河道管理范围外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

在运河主河道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优化滨河生态空间,严控新增非公益建设用地。以2000米为范围,划定核心监控区,严格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历史风貌保护,突出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监控区严禁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等项目。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水环境质量底线管理制度。在运河沿线地区积极推广“环水有机农业”种植模式。

实行运河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强化源头保护。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划定城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构建水上旅游廊道    

深度挖掘大运河(德州段)沿线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运河观光、城市休闲、民宿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科普研学、美食体验等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连通卫运河与南运河的文化遗产廊道,配建绿道驿站和观景平台,发展运河观光、绿道漫步、运河骑行、自驾露营的旅游产品。

规划建设运河不夜城、大运河漕运文化主题公园、德州市大运河博物馆群、四女寺古镇、德州市大运河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红绿彩国际文化产业园、东盟经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等一批文旅项目。

构建德州市大运河文化旅游一体化推广平台,推出一系列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线路。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拓宽德州运河旅游品牌数字化传播渠道,提升品牌营销推广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构建“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依托运河水系连通减河、岔河、马颊河等周边水系,重点推进南运河德城城区段旅游通航,配套建设水陆换乘驿站等服务设施,构建水上旅游廊道。建设一批人文主题精品酒店,培育一批“运河人家”主题民宿。

支持沿线村积极申报历史文化明村  

完善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进一步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支持沿线乡村积极申报省级和高级历史文化名村,争创省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完善城乡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运用城乡共享理念建设运河绿道。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构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来源:大德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