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李猛:德州是一座长期以来被低估的城市!

搜狐焦点-德州 2021-01-06 14:30:5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德州是一座长期被低估的城市。”1月5日召开的德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猛发出这一感慨。

2021,跑出后发赶超加速度

       “德州是一座长期被低估的城市。”1月5日召开的德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猛发出这一感慨。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将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建设征程。要客观总结成绩,满怀信心踏上新征程;要明确目标任务,跑出后发赶超加速度;要牢牢把握重点,打好开局之年主动仗。

       要用好的重大机遇。总的来看,德州既有全国全省共享共有的机遇,也有自己独特独有的机遇。各种有利条件加速聚集,形成了德州发展的黄金期。很多关心德州、了解德州的人说,“德州是一座长期被低估的城市”。可以说,德州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认清责任和使命,把准坐标和方位,充分激活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努力把发展黄金期变成黄金发展期。

      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紧盯前沿”,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强化技术创新,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强化管理创新,要在现有技术装备条件下,向管理要效益,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坚持“打造生态”,构建产业生物群落。积极培育引进咨询、财务、金融、法律、工业设计、认证检测、知识产权等机构。要引导企业加强工业设计。要下决心发展现代物流,组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办公室,高质量编制现代物流发展办公室。

      坚持“沿链聚合”,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造鲁北数字产业高地。加快推进扩大产能。聚力引进头部企业、品牌企业,加快集聚产业资源和配套企业。

     坚持“集群发展”,塑成整体规模优势。实施领军企业培植工程,推进“双50强企业”培植三年行动。

     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是德州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立足打造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

     推动外经外贸提质增效。要抓人才,打造一批会外语、懂法律、精业务、熟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要抓载体,加快推进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发挥好平原中欧班列、齐河内陆港作用,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要抓服务。抓好业务培训,增强自营进出口能力;要抓质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精准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继续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务实推进国际产业合作。拓展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创建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

     会上提出,德州是农业大市,要加快编制农业现代化五年规划,以工业思维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育良种提品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培育种子公司。发展优质专用小麦50万亩以上、特用玉米40万亩以上;建良田强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亿斤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处5-1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培龙头促转化。坚持系统思维,对农业从种子到产品进行全链条设计,德州不仅要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更要做京津冀和盛会城市圈的高端食品供应基地;补短板优环境。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工程。

     会议提出,要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区新活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务和便捷智慧生活。加快建设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抓好投资128亿元的5大类78个重点城建项目,加快实施三八路下穿京沪铁路、城市外环改造提升等路网工程,高标准推进岔河两岸片区城市品质提升、城市体育会客厅等重点项目建设下决心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搬迁改造;加快打造宜居环境。强化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老旧楼房加装电梯。

     会上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新提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盘活存量,拓展空间。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群众生活品质新改善。针对就业形势变化,实施创业就业优先工程;针对优质公共服务需求,加快推动教育医疗等资源均衡布局;针对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发展文旅产业;针对风险因素增多实际,强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报道)

稿件:大众日报客户端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