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德州经济加速转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德州新闻网 2017-08-31 18:42: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1%,三次产业比例持续调整……5年来,德州经济加速转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石勇赵帅“1至7月份,我们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68%。 ”8月20日,山东迈特力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兆富这样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1%,三次产业比例持续调整……5年来,德州经济加速转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石勇赵帅

“1至7月份,我们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68%。 ”8月20日,山东迈特力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兆富这样说。这家2010年上半年落户德州高新区的企业,2016年全年销售收入已达1.92亿元,产品远销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年来,一家家像迈特力重机这样的企业,支撑起德州经济的新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克服市场需求不足、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等重重压力,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市经济在提速换挡、结构调整过程中保持稳中有进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从这年起,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到2016年这一数字已达2900多亿元。同样在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达到2011年的1.9倍。

投资拉动,带来强劲动力

5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1%——这是个不简单的数字。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增多,各地投资形势趋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阶段,新常态、新形势,德州经济如何砥砺前行?市委、市政府清醒研判形势,坚持抢抓机遇,着力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提高投资质量,拉动经济增长。

自2011年起,拉动德州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 2016年,经济增长的7.2个百分点中,投资就拉动了3.9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扩大、投资质量提升,带来经济实力全面跃升。位于禹城市的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近3年来先后上马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0余个,企业效益连年增长。在齐河县,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坚持“精益运营、革新转型”发展路线,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上缴税金有望突破15亿元。

5年间,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均在1倍以上,齐河县、禹城市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工业经济发展稳健,总量持续做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2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6家,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城市空间布局日益优化,产业承载力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结构调整,凝聚产业合力

结构不优是德州经济的主要痛点。调整结构,产业发展才有出路。

5年来,我市依托“进解促”活动、重点企业“三航”培植计划、“135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等强力举措,一批龙头企业走在了转型升级的最前沿,带动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装备制造、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纺织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在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于全省同行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特别是装备制造业,2010年该产业在全省的占比仅为3.66%,而2016年已增至7.13%。

新兴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也取得显著提升。比如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在全市规上工业中的占比已达9.3%。禹城市保龄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至今先后上马新项目30余个,现已拥有低聚果糖等20余个系列的高新技术产品。

在各主导产业内部,工业经济加速转调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一举超过了50%,仅2016年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幅,就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和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全市三次产业比例已逐步由5年前的11.8∶54.3∶33.9调整为2016年末的10.1∶47.8∶42.1。

创新驱动,激发经济活力

“我们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16项,拥有专利30多项。其中,可降解药物涂层支架,获得欧盟、美国、日本的PCT国际发明专利,远销欧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8月19日,齐河县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首席科学家侯文博说。这位专家,前不久刚刚入选国家第十三批千人计划名单。

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红利日益微薄,经济新动能又在何方?

5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大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保龄宝、龙力、百多安、凯旺新能源……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德州科技创新的闪亮品牌。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的德州高新区,成功升级为高级开发区。同时,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基础上,智能温室大棚、智能装备制造等一批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要素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德州蓬勃兴起。

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达1460亿元,同比增长了19.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0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多达960家,技术创新联盟2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

人才是支撑创新的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坚持“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工作理念,全面实施了人才政策“黄金30条”,当年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41人,1000家企业与587个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59人,创新团队53个。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